飯後「清喉嚨」要注意!專家示警:恐增罹癌風險
飯後「清喉嚨」要注意!專家示警:恐增罹癌風險。示意圖/Freepik

|即時

飯後「清喉嚨」要注意!專家示警:恐增罹癌風險

2025/05/22 12:58:00

編輯:

陳琮文

吃飽後頻繁咳嗽、清喉嚨,恐已出現咽喉反流(Laryngopharyngeal reflux,LPR),營養師Molly Pelletier示警,這種症狀若不進行治療,恐大大提升罹癌風險。
根據《每日郵報》報導,咽喉反流與一般的胃食道逆流不同,並不會有明顯的灼燒感,不過當胃酸逆流入喉嚨,長期下來會刺激喉嚨內壁細胞引發突變,形成癌性腫瘤,可能導致罹患咽喉癌食道癌和甲狀腺癌的風險增加至少2倍。此外,研究也指出近28%喉癌患者受胃酸逆流所苦。
Molly Pelletier建議,避免過度清理喉嚨,以免進一步刺激喉嚨內壁,在睡前2至3小時也避免進食,減少酸性食物(柑橘類水果、醋、番茄等)、限制碳酸飲料,以及減緩壓力,都可以減緩症狀,進而降低罹癌風險。她也提及,吃飯時也要慢慢吃,仔細咀嚼食物。
台北榮總家庭醫學科住院醫師陳柏宇曾撰文指出,咽喉反流與胃食道逆流相似,因此在治療方法上部分相同。他也列出3大改善方向:
1.生活習慣的改善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高油、高糖、辣、巧克力、咖啡、茶等食物,避免過重或肥胖、避免抽菸酗酒,並適度進行運動,以及避免在就寢前3小時進食等。
2.藥物治療
質子幫浦抑制劑、H2 受器拮抗劑及其他制酸劑能有效抵抗胃酸的傷害;神經調節劑可以做為制酸劑效果不佳的第二線藥物。
3.手術治療
若改善生活習慣及經過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仍無效,可以考慮腹腔鏡逆流手術治療作為最後手段。
陳柏宇表示,上述治療方式中,相對於胃食道逆流疾病,神經調節劑藥物是咽喉反流獨有的,其餘治療方式大致相似,若對症狀或治療有疑問,建議尋求耳鼻喉科醫師做專業的評估與診斷,千萬不要掉以輕心而延誤就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