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律師的筆記本/本文經授權,取自作者臉書
翁同龢在甲午戰爭前後對付政敵李鴻章的過程,展現了相當值得一提的權術手腕。其運用方式,可以分為事前、事中、以及事後三方面來談:
1.事前:
在甲午戰爭爆發前三年左右,翁同龢提出了著名的《請停購船械裁減勇營摺》,主張刪凍國防預算,尤其是李鴻章麾下的北洋海軍首當其衝。用翁同龢本人的話來說,就是:「海軍之事,似可稍緩…故臣奏請南北洋購買槍炮船隻機器暫停兩年」
注意,翁大人的原文是說「暫停」,只是凍結一下、容後再議而已,沒有說一定不給你。是暫停,不是刪除,千萬不要造謠汙衊翁大人。
只不過,這一「暫停」下去,北洋海軍臨戰的時候,就是歷史上的那個樣子。
2.事中:
接著,等到朝鮮戰雲密布,翁同龢氣勢洶洶、得意洋洋,一直要把李鴻章拱上去面對。知道輕重的人私下勸他節制,事情鬧大了不好收拾,翁大人則說:「李鴻章的北洋軍怎麼會不能打?我正要藉著這一仗看看他有幾斤幾兩,好來整頓他。」(「常熟言:合肥治軍數十年……今北洋海陸兩軍如火如茶,豈不堪一戰耶……吾正欲試其良楛,以爲整頓地也。」,參王伯恭《蜷廬隨筆》,文海出版頁19-20)
換言之,翁大人等於是把這場戰爭,當作剷除政敵的一個好機會。
然後,就是大家所知道的狀況。
3.事後:
北洋海陸軍戰敗之後,還是必須有人出來收拾殘局,前往日本進行談判。
這個工作誰來作?
當然,不會是由翁大人接辦,畢竟翁大人的專長不是幹活。這種倒楣差使,還是要交給千夫所指的沙包老李。對此,李鴻章顯然非常不滿,在皇宮裡直接要求翁同龢一起去日本,當他的共同承辦人。然而,翁同龢卻理直氣壯、義正詞嚴拒絕了這個要求,理由是:
「我如果有過辦洋務的經驗,此行一定在所不辭。如今沒有經驗卻要辦重要的事,這怎麼可以!」
(「若余曾辦過洋務,此行必不辭。今以生手辦重事,胡可哉!」,參《翁文恭公日記》,光緒21年1月28日。注意:翁同龢還把這段寫在日記裡。)
話說回來,翁大人之前指點軍國大事的時候,並沒有因為自己缺乏相關經驗就少說兩句。
等到局面弄砸,就推稱沒經驗了。
無論如何,翁大人閃躲成功,李中堂只能硬著頭皮,自己去馬關找伊藤博文收拾殘局,隨後降職貶官、身敗名裂,不在話下。「明知此是傷心地,春帆樓下晚濤哀。」
4.結語:
綜觀翁同龢在甲午戰爭前後的權術運用,其實也不外乎三點:
(1) 不給政敵辦事所需的資源,讓事情搞砸。
(2) 要求政敵承擔所有責任。
(3) 自己絕對不承擔任何責任。
以上三點,乃是中華士大夫的傳統權術,玩垮國家不用負責,還能站穩道德高地。一代帝師翁同龢,正是玩弄這套手法的佼佼者。
而且,這套權術不因大清帝國的覆滅而失傳。
一個翁大人逝去了,還有許許多多翁大人繼承他的遺志,把這套權術手腕發揚光大。
(本文標題為編者所加,本文原標題為:甲午戰爭的前與後:談翁同龢的權術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