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欽榮/人權歷史工作者
今天原本是519「白色恐怖記憶日」,近日卻遭到藍白立委聯手刪除,此記憶日為2024年由前總統蔡英文指示,前行政院長陳建仁核定每年5月19日的白恐記憶日。藍白立委挑釁公民的民主記憶,這樣就能「清除」受難者們交纏終身受苦的記憶—也是爭取自由奮鬥的文化記憶嗎?臺灣轉型正義的歷程,又增添了一則政治障礙的歷史紀錄,呈現在國際社會面前。
從閱讀近20多年來激增的白恐口述歷史紀錄裡,我們了解戰後臺灣於漫長時間中,在島內外或明或暗對抗威權體制;獨裁統治影響了無數個人和家庭的受害,他們的身心創傷至今未癒,也造成社會長期歷史失憶、人與人失去信任的承諾,帶來文化重層的斷裂。
在台灣民主化過程,除了口述記錄之外,為了重建歷史,從上個世紀末設立228紀念館、白恐紀念地至今,有許多受難者和家屬參與其中,漸漸縫補了歷史和世代之間的記憶斷裂。這是追求歷史真相,克服轉型正義多重障礙的臺灣獨特之處,但是,這隱微的特質並沒有被社會廣為認識和傳播。
臺灣雖小,偏遠綠島的「人權紀念碑」少有人知,10多年來,來自各國的潛水客,不斷增加,驚奇於這座海洋深層美麗的島嶼,卻有曾經長期關押數千位政治犯的故事。而島上的紀念碑從無到有的過程,最能說明受難者參與重建歷史遺址的臺灣特質,也凸顯出民主時代共享「民主記憶」的無比重要性。
今年,在紀念白色恐怖綠島園區的人權紀念碑新增石刻名錄,於5月17日由受難者、家屬和文化部長、人權館館長一起共同揭牌,這是另一個新階段的開始。這次名單累積了長年檔案出土、核對的繁複過程。1999年紀念碑落成自願登錄名單僅有5百多名,普遍的驚恐仍未消失。之後,2009年7月,依照有限檔案、戶政資料、口述記錄,登錄8,296名,暫時性展出。現在,共計一萬兩千多名,首度包括228受害者的官方名單。有名有姓,我們紀念他們!
上個世紀末,由知名作家柏楊和人權教育基金會等民間人士,於1996年共同催生「綠島垂淚碑建碑發起人成立大會」,為了母親從此不再流淚,柏楊寫了:「在那個時代,有多少母親,為她們囚禁在綠島上的孩子,長夜哭泣」銘文。綠島當地人當時正期待新設立的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區管理處,能夠積極發展島嶼觀光,不希望島嶼再度成為流淚之地。命名「人權紀念碑」成為當時有利於大家互相說服的選擇。沒有人會預期有一天像這樣的流淚之地,已經成為全球「黑暗觀光」的熱點,著名旅遊網站Tripadvisor,能夠查詢到世界上無數歷經轉型正國家的黑暗觀光熱點和評論。
1999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紀念碑落成,李登輝前總統親自出席,代表政府向所有白色恐怖受難者致歉,說聲:國家對不起你們!出席柏楊所稱亞洲第一座「人權紀念碑」,26年後,高齡94歲的閻啟明是唯一一位坐著輪椅前往出席今年揭牌活動的受難者。他出生四川成都,晚年曾經與無數綠島難友們一起奮鬥,爭取「補償」上街頭遊行,重返綠島無數次,為了重建遺址的歷史記憶。
綠島517雖然稱為藝術季為每年綠島觀光季開始而開鑼,卻是因為受難者們於2004年看到出現大量檔案記載他們的個人資料,其中許多人登載1951年5月17日到達綠島,這個日子從2005年在人權紀念碑舉行「關不住的聲音」藝術祭時,前總統陳水扁親自出席,並且公開演講:請國防部積極彙整白恐檔案。
閻啟明代表自己去到綠島,我想:他也代表30多年來,與來自全台和中國各地的難友們,到紀念碑前凝望、撫摸著難友們的名字,哀悼也好、記得他們、想起他們的故事也好,也在內心裡承諾未來更自由民主的臺灣。多數難友們在這些年都已經陸續離開世間,成為黑潮島嶼暗夜星空下的閃爍群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