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氣象專家吳聖宇在臉書粉專「天氣職人-吳聖宇」中發布貼文,指出新的預報資料來看,預估29日至30日左右,西南季風終於要進入南海,「也就是南海的西南季風肇始(on set),比氣候平均的5月第4侯16日至20日要晚了約8至10天左右」。
吳聖宇接著說,季風進來了,再來就要看有沒有鋒面下來配合,如果有的話,那就有可能會是比較正式、典型的梅雨鋒面架構。不過,降雨情況還是要按鋒面本身的條件,舉例來說,有沒有中高層短波槽、有沒有好的高層輻散、有沒有顯著的大氣不穩定度等。
另外,可能要觀察鋒面附近發展的中尺度對流系統,有沒有落在陸地或附近也很重要,而這些因素變化較大,因此要現在要問雨勢如何較不切實際。吳聖宇表示,「之前就有說過,西南季風進入南海是每年都會發生的自然現象,並不是什麼需要大驚小怪的狀況」。
最後吳聖宇指出,如果這次的季風沒有鋒面配合,「西南季風的到來也會改變台灣附近的大氣狀態,最大的差異在於底層水氣將會是經常性的偏多,水氣一多,即使只靠白天的熱力作用或是海陸風的局部環流,也可能會有對流系統或是降雨雲層出現」。台灣可能會出現午後熱對流雷雨,以及中南部沿海夜晚、清晨的海陸風降雨系統。吳聖宇表示,「雨季的感受會變得明顯,同時也是夏季正式開始的象徵,5月底剛好配合端午節,就傳統節氣上來說,也算是正式的入夏了」。
另氣象專家林得恩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中發布貼文,指出根據過去氣候統計顯示,台灣一整年的總雨量平均為2500公釐;而每年5、6月,梅雨季的總雨量約為全年總降雨量的1/5,在臺灣水資源的整體運用上,佔有非常重要的角色。
林得恩透露,當有組織性的梅雨鋒面移入,常肇致集中且持續的累積降雨量,因此也易造成局部地區的積淹水或坡地災害等事件發生。「其中2大關鍵主力大將,5月25日前後,再度聯合作戰。主將一為西南氣流,無疑就是搶灘的海陸尖兵,愈勇猛驍戰的菁英部隊,就愈易攻佔山頭;另一主將為水氣多寡,就是後勤補給的保命糧草,能撐多久,能搞多大,全憑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