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世宏專欄:當AI席捲一切 文化創作者發聲拒當韭菜
AI NEXT FORUM論壇。董孟航攝影

|即時

羅世宏專欄:當AI席捲一切 文化創作者發聲拒當韭菜

2025/05/15 06:30:00

羅世宏/國立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面對生成式人工智慧(AI)的衝擊,日昨有超過400位英國創意領域的重量級人物聯名致信首相施凱爾,要求政府改革著作權法,遏止生成式AI在未經授權情況下使用他們的作品訓練模型的趨勢。

英國文化創作者為何憤怒?

生成式AI的發展,從文本、圖像到音樂生成能力日趨成熟,但這些能力背後的資料來源卻問題重重。AI模型的訓練仰賴大量語料與作品,其內容涵蓋新聞文章、小說、歌曲與劇本等,許多皆受到著作權保護。根據多家英國媒體報導,英國政府過去曾考慮以「選擇退出」(opt-out)制度,默許AI企業在未獲同意下使用創作內容作為訓練資料,只要創作者未主動表示反對即可。這種「預設同意」的設計,正是藝術家與出版者強烈反對的主因。
這場抗議行動之所以引發廣泛關注,除了其政策意涵,更因為參與者的象徵性格外強烈。超過400位來自英國創意產業的大咖級人物共同連署,包括流行天后Dua Lipa、搖滾傳奇Sir Elton John、披頭四成員Sir Paul McCartney、天后Kate Bush、歌手Robbie Williams、劇作家Sir Tom Stoppard、導演Richard Curtis、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音樂家Florence Welch,乃至知名演員Sir Ian McKellen等。這份聯名信橫跨流行、古典、電影、劇場、文學等不同領域,構成罕見的跨界共識。
正如這封公開信函中所言:「我們是財富的創造者,是國族敘事的反映者與推動者,我們是未來的創新者。AI需要我們,就像它需要能源與運算能力一樣。」這代表的,不只是英國文化創作者的政策主張,更是捍衛文化自主性與藝術尊嚴的吶喊。

基德倫修正案的修法攻防

目前,英國創作者與政府之間的攻防焦點集中於《數據使用與存取法案》(Data [Use and Access] Bill)上,這項法案原意是針對數位資料的存取與利用建立新框架,但如今卻成為AI與著作權問題角力的關鍵舞台。英國上議院基德倫女爵(Baroness Beeban Kidron)提出修正案,要求AI開發商若使用受著作權保護的創作內容來訓練模型,必須向著作權持有人揭露使用情形,並建立合法授權制度。她主張:「唯有透過透明義務,英國才能建立一個蓬勃發展的授權市場。」
這項修正案的核心在於兩個原則:其一是資訊揭露透明化,其二是建立可持續的授權市場。這不僅有助於保護創作者的合法權益,也能讓AI企業在有秩序的框架下進行創新,降低法律風險與社會對立。簡單地說,這是一種雙贏的制度設計。
然而,這項法律修正提案也面臨來自自由市場派與部分產業智庫的激烈抵制。英國進步中心(Centre for British Progress)共同創辦人Julia Willemyns警告說,若對AI公司施加過多限制,可能將創新趕出國境,導致「AI外移」與「經濟寒蟬效應」,損害英國的技術競爭力與就業市場。在她看來,創意產業的關切應透過其他方式處理,避免立法過度干預技術進展。
但文化創作者陣營反駁此論點。石黑一雄指出,政府若未能妥善處理此事,不僅將犧牲創作者權益,更可能從根本削弱英國作為文化強國的地位。他質疑:「為何我們要破壞行之有年的著作權制度,只為了迎合科技巨頭的貪婪?」
目前,基德倫修正案尚未獲得政府支持,甚至在先前的下議院辯論中被否決,但在上議院仍有機會力挽狂瀾。
美國一對父母指控AI聊天平台「Character.ai」,慫恿17歲的兒子「殺死父母」。(示意圖,pixabay)_2025-05-13.webP
美國一對父母指控AI聊天平台「Character.ai」,慫恿17歲的兒子「殺死父母」。示意圖,pixabay

技術發展不能踐踏文化權利

這場爭論,凸顯一個根本問題:AI產業在資源與技術上掌握主導地位,而創意產業在資本與政策規則上卻處於弱勢。科技公司常以「全球競爭」、「促進創新」為名,主張放寬著作權限制,卻迴避公平授權與報酬分配的責任。
英國新聞媒體協會(News Media Association)執行長Owen Meredith也批評政府的反應太慢,若僅承諾在《數據使用與存取法案》通過後一年內進行經濟影響評估,恐怕到2029年都無法落實任何制度改革,等於延誤了創意產業的未來。基德倫女爵更警告:「一個延遲四年的制度澄清時間表,對創意產業形同末日倒數」。

為何台灣與世界該關注此事?

這場英國著作權保衛戰,其實提供全球包括台灣的重要借鏡。面對生成式AI的快速擴張,許多國家的著作權法仍停留在Web 2.0時代,未能有效處理AI模型對創作者權益需要重新定義的問題。若無前瞻性立法與授權機制,未來不只是音樂人與作家,連記者、設計師、表演者都將可能成為待割的無償「韭菜」。
台灣近年也積極投入AI產業發展,但相關法規未臻完善。例如,當台灣創作者的作品被國外AI科技公司抓取作為訓練資料時,能否主張自身權益?若無明確的法律架構與跨境合作機制,本土文化創意產業及其創作者將面臨不對等的風險。

建立對等的AI發展架構

AI的發展固然無可避免,也應受到支持,但這並不代表可犧牲文化創意產業的根基。從英國目前的辯論可看出一條值得各國參考的中道路線:AI科技公司應負有「透明義務」與「公平授權」責任;政府應積極介入設計市場機制,而非袖手旁觀;文化創作者應透過集體行動與法制倡議,捍衛自己的智慧財產與收入來源。
正如聯名信所言:「AI需要我們,如同它需要能源與演算法技能一樣。」耗盡心血的創作內容不是AI系統的自然資源,而是人類思想與情感的結晶。若任其被科技公司無限掠奪,不只是創意工作者的生計與收益受到威脅,整個社會的文化多樣性與表意自由也將被侵蝕。
不是反對AI,而是捍衛正義。英國的這些文化創意產業大咖出面發聲,也在提醒世人:若不現在站出來捍衛創作權,未來將沒有人再願意創作。這場爭論的本質,不是「AI vs. 藝術」,而是「壟斷 vs. 公平」。政府若真心想讓AI與創意產業「共榮」,那麼就不該容許少數科技巨頭在未經授權情況下,大規模使用他人創作訓練商業模型。台灣也應關注這場風暴,思考如何在鼓勵AI發展的同時,設下合理的權利防線,而非事後再補破網。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