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履中專欄:美國變了──重新解讀台美關係才能護台
台灣的情況特殊,沒人會主張與美國對抗,但這不代表台灣必須失去自主。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即時

翁履中專欄:美國變了──重新解讀台美關係才能護台

2025/05/13 07:00:00

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川普總統重返白宮後,快速啟動他的地緣經濟戰略佈局,關稅再起,政策強硬,連美國傳統盟友都難逃波及。從澳洲、加拿大到新加坡與德國,全球多國近期選舉皆呈現一個明確訊號:選民傾向支持那些在川普面前勇於維護國家利益的領導人。這樣的變化不只是外交策略的轉變,更代表各國對川普政策的理性反思與再平衡,也給台灣帶來了一個清楚的警訊:不能再以舊思維看待台美關係。
從新加坡選舉看起,總理黃循財在充滿不確定的國際環境中穩定領導,不屈服於川普貿易壓力,維持國家自主決策,最終帶領人民行動黨在選舉中逆勢拉升支持度。新加坡並非軍事強國,也非資源大國,卻能在美中夾縫中走出務實穩健的道路,贏得人民信任。這不只是對領導能力的肯定,更彰顯了理性與守護國家底線的智慧。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加拿大與澳洲。加拿大自由黨在選前幾個月還被認為選情不利,但因為堅決拒絕川普「把加拿大當第51州」的極端言論,反而喚起了強烈的民族情感,三個月內成功逆轉落後近三十個百分點的劣勢取得勝利。在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面對川普關稅重擊時明確表態「這不是朋友的行為」,獲得澳洲政壇近年罕見的連任。這些現任政府能夠贏得民心,不是因為他們對美國言聽計從,而是因為他們在關鍵時刻選擇守住本國利益。
即使是在格陵蘭、德國等地,選民也紛紛對「過度親美」提出警告。川普對格陵蘭的主權宣示被普遍視為侮辱與干涉,而德國選民則反彈美國政府官員與右翼政黨過度密切的關係,轉向支持更具歐洲主體性的政黨。從選民行為可見端倪,全球政治的風向正在改變:支持對美務實、守住國家利益者上台,對川普一味迎合者則被質疑。
台灣若未能察覺這波國際思維的變化,將容易陷入戰略誤判。民進黨政府過去在第一任川普政府期間的確建立了不少台美合作基礎,但那時的川普政府,雖有保守本質,但仍多由遵循體制的專業官員主導。然而,如今的川普已不再是第一任的川普。這一次,他展現出更為極端的民粹操作邏輯,強調忠誠高於專業,大幅裁減聯邦政府人力,推崇效率與利益,甚至大幅裁減政府部門。
川普第二任期的政府構造,已與前一次大相逕庭。他選用的官員往往專業背景不足卻高度忠誠,對外交採取交易導向,將經濟利益與地緣政治捆綁推動,使得美國對盟國的態度更為強勢與現實。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如果仍抱持過往那種「只要親美就能確保支持」的想法,恐怕無法有效保護自身利益。
從國內選舉邏輯上看,過去的「親美」論述可能是選舉加分項,但從全球各國選舉結果分析,現在民意反而期待領導人能夠「在對美關係中保有原則和底線」。當川普成為全球關稅戰的發起者,各國也不再照單全收。民意已經轉向:合作可以,但不能一味讓步。事實上,受到台積電赴美高額投資以及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影響,台灣社會同樣出現對美國的疑慮。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近期發布的民調,顯示有高達5成7的民眾,對美國川普政府的做法不以為然。因為美國的政策會對台灣的經濟造成衝擊,讓更多民眾用「效果」而非「立場」來衡量台美關係,當然,台灣的情況特殊,沒人會主張與美國對抗,但這不代表台灣必須失去自主。事實上,懂得「適時說不」反而能展現成熟與戰略彈性。外交不是表忠心比賽,而是實力與原則的平衡。
賴清德總統多次強調「台灣要當棋手,不是棋子」,但要真正成為玩家,不僅要有參與的資格,更要展現足夠的智慧與格局。在川普強勢回歸、國際格局劇變的當下,台灣在向北京嗆聲的同時,也要能在面對華府壓力下,據理力爭的能力和勇氣。對賴總統來說,他面對的是美中競逐導致台灣成為各方關注焦點的「天時」;以及因為台灣身處第一島鏈關鍵位置,全球供應鏈也與台灣密不可分的「地利」;但卻缺乏能在朝野紛擾中凝聚共識的人和。台灣還能不能團結力量,一起當聰明的棋手,讓台灣穩定度過難關進而走出新的路線?在錯失全部王牌導致台灣經濟未來展望進入不可逆的下行之前,領袖們拉高格局,社會上不同立場多一點包容,或許一切都還來得及!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