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業者現正面臨關稅、匯率夾殺的難題,除了可能影響台廠獲利外,台灣未來的競爭力也將與主要對手日本、南韓牽動。

美國對等關稅未解, 雖然有90天暫緩期,即使已進入第二季,但以出口為主的台灣製造業,能給出第二季財務指引者,寥寥無幾,同時,新台幣面臨數十年罕見的大幅升值,第二季以來台幣已升超過10%、衝破30元大關,關稅不明和匯率狂升的「完美風暴」已然成型,台灣的競爭力是否遭到侵蝕,不僅受日、韓的對等關稅稅率牽動,更與台灣升值幅度能否低於日圓、韓元升值幅度正相關。
與台灣產業結構相似的日本,同樣面臨美國關稅壓力,初期對等關稅稅率為24%,這對佔日本出口約兩成的美國市場,尤其是汽車產業,構成重大威脅 。
然而,日圓的角色與新台幣不同。作為傳統避險貨幣,日圓在市場動盪時常出現升值,這反而會削弱日本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反之,若日圓貶值,則有利於出口商獲利 。近期日圓亦隨美元走弱而波動,但其升貶對出口競爭力的影響與新台幣的單向強升有所不同。
日本政府立場堅定,優先尋求談判豁免,並由經濟產業省成立對策本部,推出國內支援措施,協助受影響的汽車產業與中小企業 。日本的獨特優勢在於其龐大的海外淨資產,作為全球最大淨債權國,能透過海外收益提供經濟緩衝。
面對對等關稅,南韓政府採取了主動談判策略,建立高層對話機制,目標是在7月8日緩衝期結束前達成「7月方案」,爭取關稅全面豁免。作為交換,南韓積極提出在造船、能源等領域加強與美國合作,似乎獲得美方正面看待 。談判的積極進展也帶動韓元匯率出現升值,並刺激相關產業如造船、石化股價上揚。政府也規劃追加預算支援受影響產業。
比較三國情況,台灣面臨的初期關稅稅率最高,且新台幣升值壓力尤為特殊且劇烈,部分原因來自壽險業拋售美元,相較之下,日圓呈現升貶拉鋸,而韓元升值則與談判進展連動。
台灣與南韓在出口產品結構上有高達八成的相似度,長期存在競爭關係。過去,當韓元相對新台幣貶值時,台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就會受到影響。如今,若新台幣升值幅度遠超韓元或日圓,無疑將進一步削弱台廠的競爭優勢。有分析指出,若日圓升值幅度持續大於新台幣,反而可能有利台廠爭取市佔。然而,目前新台幣的強勢格局顯然對台廠更為不利。
日本憑藉雄厚的海外資產與國內支持體系緩衝,談判態度穩健,南韓展現高度談判彈性,以產業合作換取豁免,台灣雖手握半導體關鍵籌碼 ,但在安全上高度依賴美國,使其談判空間相對受限,更傾向於透過擴大對美採購與投資來爭取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