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澤喬/專欄作家、〈Joel來談日本〉版主
2019年4月,一場震驚全日本的交通悲劇發生於東京都豐島區東池袋。當時87歲的飯塚幸三駕駛私家車暴衝闖入紅燈行人穿越道,撞擊正在騎乘腳踏車的年輕母女,造成31歲的松永真菜女士與3歲的女兒莉子雙雙喪命。此事故不僅奪走兩條寶貴生命,更重創社會信任,引發全民對高齡駕駛安全的深刻反思。
事後調查指出,肇事原因為飯塚將油門與煞車踏板誤踩。儘管飯塚一度辯稱車輛電子系統故障,警方與車廠檢驗皆未發現異常,最終法院以「過失駕駛致死傷」罪名判處其有期徒刑五年。最後飯塚幸三,於 2024 年10 月 26 日在看守所因為衰老過世。
此案之所以引發廣泛關注,除因其慘烈程度,亦因飯塚身為前通產省官員,事發後未遭現行犯逮捕,引發「上級國民特權」質疑。民間對司法公平與社會階級落差的批判聲浪如潮湧現,使這起交通事故不再只是單一事件,而成為日本高齡駕駛問題與社會不平等的象徵性節點。
池袋事故促使社會聚焦於高齡駕駛者日益嚴峻的風險。據統計,2024年日本因交通事故死亡的2663人中,65歲以上者佔56.8%,其中75歲以上駕駛者的致命事故發生率更是75歲以下的2.2倍。尤其在駕駛失誤類型中,高齡者常見的「踏板誤踩」導致死亡事故的比例達7%,遠高於年輕族群的0.5%。
高齡駕駛的風險並非單一因素所致。加齡所引發的注意力減退、反應遲緩、視覺與肌力下降,皆會造成「發現遲緩」的駕駛錯誤。調查顯示,81%的高齡駕駛事故涉及此類認知缺陷。此外,部分長者因長年駕駛經驗而過度自信,忽視自身能力退化,進一步放大風險。
更令人憂心的是,即使通過現行認知功能檢測的高齡者,仍有相當比例涉及致命事故。2019年資料顯示,60.1%的致命事故肇事高齡者皆屬「無認知功能障礙」判定,顯示檢測制度存在極限,需更精準的實務駕駛評估機制。
池袋事故後,日本政府加速推動一系列針對高齡駕駛的制度改革。首先是強化運轉能力評估。75歲以上駕駛者須接受認知功能檢測,若顯示疑似認知障礙,需再由醫師進行專業診斷,並可能遭遇停牌或吊銷處分。此外,自2022年起,凡有重大違規紀錄的高齡駕駛,必須通過實地駕駛技能測驗,否則無法續期駕照。
另一項重要創新為「支援車限定駕照」。駕駛者申請後僅可駕駛配備防撞、誤踩加速抑制等先進安全系統的車輛,藉此降低高齡駕駛者的誤操作風險。雖尚屬新制,實際成效仍待觀察,但象徵著日本朝向以科技補足駕駛能力的方向邁進。
同時,政府也積極推動駕照自主返納制度。2019年,返納人數達60萬人創歷史新高。為鼓勵更多人參與,各地政府與企業提供多樣福利,例如交通票價折扣、商店優惠等。此外,如福岡縣推動的「無車生活體驗」計畫,更協助長者適應公共交通,降低生活不便的焦慮感。
然而,政策推動仍面臨地方差異與倫理挑戰。都市高齡者可依賴密集交通網絡,但地方或偏鄉居民往往無可替代的依賴私家車。若一刀切式推行返納與限制,恐導致長者生活品質下降、社會隔離乃至健康惡化。如何兼顧交通安全與個人生活權利,考驗著決策者的智慧。
日本社會在高齡駕駛對策上,逐漸形成以科技輔助、安全規範、社區支持三位一體的綜合策略。車廠持續強化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SV),如自動煞車、偏離警示、盲點偵測等功能,部分車型事故發生率已較傳統車低41.6%。政府也自2021年起義務要求新車配備防撞系統,未來將擴及現有車款。
而社區也成為支援高齡者移動的核心。多地推出社區巴士、彈性預約制的「需求型交通(DRT)」,甚至結合共享乘車、NPO志工接送等多元形式,補足公共交通缺口。如岡山縣玉野市導入物聯網排程系統,提升運行效率,廣受長者好評。
隨著 MaaS(Mobility as a Service)概念亦被引入高齡者移動策略。整合各式交通工具與資訊平台,提供一站式查詢、預約、付款等服務,便利性大幅提升。不過,此項技術須克服高齡者數位使用門檻,需搭配電話或面對面協助,才能真正落實普及。
這幾年,自動駕駛與個人化低速移動工具技術持續進步,日本正試圖打造一個不僅讓長者「不再開車也能生活安心」的社會,更進一步強調「即便不再開車,也能活得有尊嚴、有參與感」。這不僅是技術革新的課題,更是關乎倫理與人權的社會進化。(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