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稅戰按下魔幻暫停鍵後的風險
美中在瑞士日內瓦談判,從螺旋升級轉向戰術休兵。資料照,翻自newsweek.com

|即時

美中關稅戰按下魔幻暫停鍵後的風險

2025/05/16 06:30:00

吳芳銘/政治經濟觀察員
美中在瑞士日內瓦歷經16小時的談判後共同發表聯合聲明,令人驚訝的是猶如劇情大反轉,川普的關稅戰與北京的報復戰。竟以近似「歸零重來」的方式戲劇性中場休戰。雙方從 「螺旋升級」轉向「戰術休兵」,那些曾讓全球市場顫抖的高達三位數字的互相加徵關稅,在聲明生效後瞬間灰飛煙滅,徬彿這場席捲全球的關稅核彈攻擊只是一場逼真的演習幻夢。
聲明附件中的關稅回溯條款載明:所有加徵關稅即日起退回4月2日前的原點,海關的徵稅紀錄也按下刪除鍵都被技術性清空丟入垃圾筒。這些堪比影視劇的反轉劇情,讓市場咸感是不可思議的意外。
但是這場休戰只是暫時停火,雙方尚未簽下正式的「和解書」。兩國在首次談判交鋒中透露的真實底牌,這些彼此在意與未達致共識的核心議題,才是決定未來90天後能否對「最終解決方案」的關鍵「槓桿」。
雙方暫停24%加徵關稅90天,在按下暫停鍵的同時,留下90天的「冷靜期」或「反悔期」,同時美國也保留10%的基礎關稅。這個談判「窗口期」的設立,意在為後續談判預留施壓力道與空間,若未能就進入深水區的核心議題取得協商成果,高關稅的「槓桿」將發揮作用力,亦即暴力的遠高於現今的高額關稅將在「槓桿力」懲罰下橫空出世。
在看似雙方關稅大降幅的背後,美方訴求基於芬太尼(Fentanyl)問題,對之額外加徵的 20% 關稅紋絲不動,中方在2月及3月反制的農產品與能源關稅也不在談判結果清單上,釋放出雙方仍揣著底牌繼續玩梭哈,接下來的談判才是重中之重的關鍵「槓桿」,一旦談不攏,美國的「槓桿關稅」武器便會嚴加侍候猶如「達摩克利斯之劍」(The Sword of Damocles)懸在頭頂,關稅核彈恐再發射攻擊。反之,談得來、有誠意與共識,關稅還可能大幅降級。
從此看,「槓桿」是加大力度的風險與機會。
當前的停戰在本質上是場壓力測試考驗,三大核心矛盾將在未來90天內集中碰撞:

一、科技霸權非關稅壁壘的暗戰升級

儘管此次談判取消了部分技術出口的限制,但關於 AI 晶片、量子計算設備的管制條款並未鬆動。中國在聲明中同步保留對美光、高通的安全審查權,暗示科技領域的攻防戰正轉為制度化博弈。更關鍵的是,美國正推動晶片四方聯盟擴大產能,中國也刻在加速28納米以上製程自主化,90天內能否就技術中性原則達成共識,將決定全球科技產業鏈的分裂程度,以及科技戰的升級程度。

二、戰略資源關稅武器化的對壘

重稀土、鋰及銻等關鍵礦產可能成為新關稅的對峙戰場 。美國已儲備一些戰略礦產的庫存,未來或對中國重稀土產業加徵懲罰性關稅,削弱對科技及國防等產業與產能的優勢。
中國在17種稀土元素的加工領域佔主導的優勢地位,尤其是重稀土的生產與精煉製程等產業鏈。這些元素廣泛應用於乾淨能源、汽車製造及國防領域,全球幾乎找不到其他替代來源。全球每年近20萬噸的稀土磁鐵產量中,中國獨佔了90%。
2023年12月,中國開始禁止稀土磁鐵製造技術出口。去年8月也公告「為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擴散等國際義務」,對銻礦石、銻金屬和氧化銻等6項相關物項,以及金銻冶煉分離技術實施出口管制,並在去年9月15日生效。
這些戰略金屬的出口許可機制,使得戰略金屬重稀土的貿易處於停滯狀態,對美國的高科技產業構成了直接的威脅。隨著美中貿易戰休戰,北京已經開始發放重稀土出口許可證,中斷的重稀土供應鏈可能逐步恢復,以避免華盛頓的擴大報復與制裁。
這些戰略資源的管制與開放,均影響重要產業的發展,在對等關稅、科技升級壁壘及大國爭霸的疊加下已武器化,博奕下的最優解仍待協商共識。

三、芬太尼與中間化學品問題的雙邊稽查機制

華盛頓目前對北京的制裁措施仍包括加徵20%關稅,藉此向北京持續施壓,以遏制芬太尼(Fentanyl)的非法毒品貿易問題嚴重。
自2017年起,川普1.0將美國毒品危機的責任歸咎於中國,並以此為由進行貿易制裁,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美國政府指控中國是「芬太尼前體化學品的主要來源地」,認為中國企業通過加密平台和虛假標簽向墨西哥販毒集團供應原料,經加工後走私至美國。依據美國海關數據顯示,2024年起開始查獲的芬太尼,有98%是透過美墨邊境流入,而中國被視為供應鏈的起點。美國指控有中國企業明知這些化學源料會被毒販利用但仍持續出售。
自2019年5月起,中國將芬太尼類物質和兩種關鍵芬太尼前體列入管制目錄,嚴格監管打擊非法生產與出口。北京指出,美國以全球5%的人口消費約80%的鴉片類藥物,其藥物監管漏洞和醫藥業的逐利行為才是危機根源。
雙方都甩鍋給對方,目前仍無共識,未來如何建立雙邊稽查機制及資訊透明化與交換,是談判的重要議題。
中美經貿會談中方發布會。圖片取自東方 IC
中美經貿會談中方新聞發布會。圖片取自東方IC
此外,根據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的統計數據顯示,美中第一回合談判後,美國的平均有效關稅稅率仍高達17.8%,為1934年以來的最高水平,相當於川普第二任期前的平均有效關稅稅率提高了15.4%。從這個視角來看,川普的關稅戰在加徵關税的面向上仍然處於上風。
但是看到美英與美中的首兩例談判結果後,印度與日本等國家借鑑川普的對等關稅「既有上限,也有下限」及「有軟,也有硬」的啟示下,刻在與美國談判的策略上改弦易轍,這也是兩案例的外溢效果。台灣正在談判的議程上,美英與美中的案例值得仔細琢磨,作為談判桌上的因應策略。
90天的大限,既是美中修補關係的黃金期,也是全球產業鏈重新錨定的危險期。未來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量體的美中貿易將走向何方,牽動著全球經貿、產業鏈與地緣政治的發展,戰與和的零和遊戲或非零和賽局即將開牌,影響全球甚大,不也正牽動著世人的眼球、神精與心跳。
若美中談判破裂,將加速全球貿易碎片化與區域化。根據經濟學人智庫(EIU)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 )報告指出,美中的對抗將造成全球貿易一體化的體系分化成明顯的「兩極區塊化」現象,亦即分別由美國和中國主導的區域化,以及因美國單邊主義導致的全球貿易碎片化,此等現象將影響全球關稅成本上升,企業改以內部市場保護與區域生產規避風險,而非過去強調的全球效率最大化。
以科技產業發展來說,根據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於2024年底的政策研究指出:「未來5年全球科技標準將裂解為兩套,這種碎裂將使開發中國家面臨更大的選邊壓力,科技合作成本提高。」美中兩大國間的博弈,讓世界各國開始重新評估如何及選擇與兩大經濟體發展長期而穩定的關係。
緣於此,未來全球科技產業可能出現技術停滯和技術分叉,尤其在美中持續對抗下,將導致全球供應鏈斷裂或再重組,形成美國隊中國隊的兩個獨立生態體系,迫使各國企業選邊站隊。產業碎片化及限制市場准入等關稅壁壘將添加全球貿易複雜性與成本,全球化的秩序解體為區域化及斷鏈化再重置。供應鏈斷鏈、市場准入藩籬、標準分歧以及地緣政治壓力等,都將加劇科技業的不確定性風險。
談判桌上的握手,是為了給未來的博弈爭取更多時間;暫時的休戰,從不是終點,而是決戰的「槓桿」起點。風險與機會並存,戰略的目標與選擇,決定了是風險還是機會。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