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聲音退場的世界裡,我們是否能用另一種語言,把彼此說懂?
香港導演黃修平的新作《看我今天怎麼說》,起點來自一個意外得知的真實現象,即便科技發展,人工耳蝸讓部分聾人能夠「重返」聽力,仍有不少人選擇拒絕這項選擇,堅持用手語溝通。
更特別的是,在海底這種無聲環境中,使用手語的潛者溝通起來竟比語言來得有效。這個現象讓黃修平產生了強烈的好奇:「為什麼有人寧願選擇聽不到?」這挑戰了主流社會慣常以「缺陷」眼光理解聽障者的視角。
黃修平逐漸理解到,對許多拒絕植入人工耳蝸的聾人來說,手語不只是工具,而是母語,也是一種文化。電影中有一幕是小演員不想聽老師訓話,就把人工耳蝸拿掉,世界恢復安靜。吳祉昊坦承,當他覺得外界聲音令他煩躁時,也會拿掉助聽器。
《看我今天怎麼說》的演員陣容延續了黃修平擅長的素人選角方式,除了鍾雪瑩、游學修,以及飾演童年角色的演員是聽人,其餘皆為聾人演員。吳祉昊作為三位主角之一,目前仍是大學生,首度演出長片便入圍香港金像獎最佳新演員。
吳祉昊第一部作品《看我今天怎麼說》就入圍香港金像獎最佳新演員,但他的志向是做一名聾人律師。李鍾泉攝當時接到電影演出邀約,吳祉昊笑說:「這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我知道拍電影一定很難,但是我要演電影還是主角,更是難上加難,但男主角耶,我樂透了,我還不去當啊。」演藝這條路他看得很開,笑稱「隨緣就好」,畢竟他的真正志向,是成為香港極少數的聾人律師,目前也已順利取得法律博士(Juris Doctor)資格。
對於黃修平如何精準捕捉聾人世界的細節,吳祉昊充滿敬意地說:「導演身為一個聽人,卻能拍出這麼多我們生活的細節,真的很用心。我相信,他見過的聾人比我還多。」
其實,吳祉昊也曾歷經片中角色「素恩」的掙扎。他童年時聽力尚可,靠著讀唇訓練了口說能力,但近年左耳全聾,讓他一度陷入要不要接受人工耳蝸手術的兩難,所幸聽力後來恢復,他選擇不做侵入性的醫療手段。吳祉昊認為,無論選擇要不要「聽見」,都應該被尊重。
黃修平坦言,當外界得知他拍攝與聾人有關的電影時,常常第一反應是「哇,聽到就想哭了。」但他卻堅定反駁:「我不想賣慘,這不是弱勢故事,而是一種文化。」《看我今天怎麼說》香港上映後,也意外掀起一波學習手語的熱潮,黃修平希望透過這部電影,可以成為聽人與聾人互相尊重的起點。
黃修平認為聾人題材的電影不一定要賣慘,更重要的是傳達他們的文化。李鍾泉攝吳祉昊也表示,聾人溝通的方式有很多種,就連手語也分為自然手語與中文手語,聽人不用害怕不知道怎麼溝通,只要正面對著聾人,以比正常速度稍慢的方式說話,讓對方理解口型,就能慢慢打開溝通管道,「但是不要慢到一個字、一個字要相隔1秒那樣說話,這就太搞笑了。」電影《看我今天怎麼說》已在台上映。